本帖被 valen 執行鎖定操作(2025-08-18)
习近平的梦魇:其对苏联式崩溃的深层恐惧
导言
1991年,苏联的解体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彼时,苏联共产党在莫斯科执政已达74年。如今,中国共产党已经超越了这一历史,成为世界上执政时间最长的共产党。然而,习近平深知,历史的教训并未被遗忘。苏联的崩溃不仅是政治体制的失败,更是意识形态和组织纪律的缺失所导致的结果。
在现代中国恢弘叙事的帷幕之后,在经济奇迹和民族复兴的洪亮乐章之中,潜藏着一个令其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夜不能寐的幽灵——苏联的崩溃。根据《经济学人》的长期观察与深入分析,对苏联式解体的恐惧,不仅是习近平个人的执念,更已成为塑造其治国理念、驱动其内外政策的核心动力。这位自毛泽东以来中国最强大的领导人,正以一种近乎偏执的决心,试图确保他所领导的红色江山,不会重蹈苏维埃联盟的覆辙。
《经济学人》的分析并非空穴来风。在习近平的多次内部讲话和官方媒体的反复宣传中,“苏联的教训”被不断提及,成为一个振聋发聩的警世恒言。这不仅仅是历史的回望,更是对现实的深刻忧虑。习近平认为,苏联的崩溃并非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一场深刻的、由内而外的信仰崩塌和政治瓦解。他将其归咎于意识形态的混乱、政治纪律的废弛、党内腐败的蔓延,以及最终,在关键时刻“竟无一人是男儿”的懦弱与背叛。
本文将依据《经济学人》的分析框架,深入探讨习近平对苏联崩溃的恐惧如何渗透其执政的方方面面,从他如何诊断苏联的“病因”,到他为中国开出的“药方”——一场旨在重塑党、国家、社会乃至每个公民思想的全面运动。我们将看到,这场为了避免重蹈覆辙的斗争,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的现在与未来,其影响不仅关乎亿万中国人民的命运,也必将波及整个世界格局。
第一章:历史的镜鉴——习近平对苏联“病因”的诊断
对于苏联这座红色巨塔为何会在一夜之间轰然倒塌,西方的观察家们通常会指向其僵化的计划经济、与美国长达数十年的军备竞赛,以及阿富汗战争的泥潭。然而,在习近平看来,这些都只是表征,真正的病灶在于苏共内部的腐朽与变质。
《经济学人》指出,习近平对苏联解体的分析,更多地聚焦于政治和意识形态层面。他反复强调,苏共的失败始于其领导层的思想混乱和信仰动摇。其中,赫鲁晓夫1956年在苏共二十大上发表的“秘密报告”,被习近平视为一个关键的转折点。这份报告对斯大林的全面批判,虽然在当时打破了个人崇拜的禁锢,但在习近平看来,却打开了“历史虚无主义”的潘多拉魔盒。
“历史虚无主义”是中共语境中的一个高频词,特指那些否定革命历史、诋毁领袖人物、质疑社会主义道路的言论。《经济学人》分析认为,在习近平眼中,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不仅是针对个人,更是对苏共历史、乃至整个共产主义运动合法性的根本性动摇。一旦领袖被拉下神坛,党的历史充满了“错误”和“罪行”,那么党员和人民的信仰又将何以为继?这种思想上的混乱,最终导致了党内离心离德,社会思潮多元失序,为后来的崩溃埋下了致命的伏笔。
习近平曾在一次内部讲话中痛心疾首地指出,苏联解体前,苏共的意识形态阵地已经全面失守,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言论大行其道,而党组织却“失语”、“失声”,放弃了斗争。军队本应是政权的最后一道防线,但在关键时刻却被“非政治化”、“非党化”的口号所迷惑,选择了袖手旁观。最终,当戈尔巴乔夫宣布解散苏联时,这个拥有近两千万党员的庞大组织,竟“竟无一人是男儿,没什么人出来抗争”。
这句广为流传的“竟无一人是男儿”的感慨,精准地捕捉到了习近平对苏联崩溃的核心看法:一场由信仰危机引发的政治懦弱和组织涣散。经济的停滞、民生的艰难固然是问题,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苏共放弃了理想信念,丧失了斗争精神,最终导致了思想的混乱、组织的瘫痪和政治的投降。
《经济学人》认为,正是基于这样一套独特的“病理学”诊断,习近平为中国开出了一系列强硬的、以意识形态和政治纪律为核心的“预防性药方”。他坚信,要避免中国的“苏东波”时刻,就必须从根源上清除那些曾导致苏共灭亡的“病毒”。
第二章:重塑忠诚——习近平的“固本培元”之策
如果说诊断苏联的“病因”是习近平恐惧的根源,那么他过去十年多来的施政,则是一场规模宏大的“固本培元”工程,旨在确保中共不会步苏共的后尘。《经济学人》的报道描绘了这一工程的几个关键支柱:
1. 意识形态的再统一:夺回失落的阵地
习近平上任伊始,便将意识形态工作摆在了极端重要的位置。他发起了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全面战争,严厉打击任何对中共党史、领袖人物和现行政策的批评。从课堂到网络,从媒体到研究机构,党的“喉舌”功能被空前强化,“习近平思想”作为新时代的指导思想,被要求深入人心,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行动指南。
《经济学人》观察到,这种做法与邓小平时代的“不争论”原则形成了鲜明对比。邓小平为了推动改革开放,曾巧妙地搁置了意识形态的纷争,主张“摸着石头过河”。而习近平则认为,长期的“不争论”导致了思想的松懈和信仰的模糊,为西方价值观的渗透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他必须重新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理直气壮地讲述“中国故事”,用一套强大的、自信的官方叙事,来抵御内外部的挑战。全国各地的政府机构、国有企业和学校,都被要求定期组织学习,观看如《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年祭》之类的警示纪录片,以不断强化党员干部的危机意识和忠诚意识。
2. 铁腕反腐:一场“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政治清洗
习近平将腐败视为悬在中共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是侵蚀党的肌体、动摇执政根基的“最大威胁”。他发动的反腐败运动,其规模、深度和持续时间都远超外界想象。《经济学人》分析指出,这场运动不仅仅是为了惩治贪官,更是一场旨在重塑党内政治生态的“政治清洗”。
通过打掉周永康、薄熙来、徐才厚、令计划等一批“大老虎”,习近平不仅清除了潜在的政治对手,更重要的是,他借此打破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刑不上常委”的潜规则,树立了自己在党内的绝对权威。他告诫全党,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苏联就是前车之鉴。在苏联解体的后期,苏共党内的特权阶层和腐败分子,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甚至成为推动国家解体、瓜分国有资产的急先锋。
因此,习近平的反腐运动,本质上是一场忠诚度的考验。它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方式,清除了党内的异己力量和“两面人”,同时向所有党员干部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绝对的忠诚是唯一的选择。这场运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官僚体系的“躺平”和“不作为”,但在习近平看来,这是确保党的纯洁性、防止出现“戈尔巴乔夫式”人物的必要代价。
3. 党的绝对领导: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与苏联后期党政分离、军队国家化的改革路径相反,习近平选择了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他成立了多个由自己亲自挂帅的中央领导小组和委员会,将决策权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特别是他个人手中。从经济、外交到国家安全,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社会治理的每一个角落。
《经济学人》注意到,习近平对“党管一切”的强调,是对戈尔巴乔夫“新思维”改革的直接反动。他认为,戈尔巴乔夫削弱党的领导作用、搞所谓的“政治多元化”,是自毁长城的愚蠢之举。一个强大的、统一的、纪律严明的执政党,是维持国家稳定和发展的根本保证。在中国,党不仅要管党员,还要管企业、管学校、管媒体、管网络,确保所有组织和个人都在党的轨道上运行。
对军队的控制更是重中之重。习近平通过在军队内部掀起反腐风暴,以及重提“党指挥枪”的原则,牢牢地将“枪杆子”掌握在自己手中,杜绝了军队被“非政治化”的任何可能性。他要确保,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人民解放军都将是保卫党的红色江山的钢铁长城,而不会像苏联军队那样,在国家危亡之际无动于衷。
第三章:新时代的挑战——经济放缓与外部压力下的焦虑
尽管习近平已经通过一系列雷霆手段,试图为中国这艘巨轮筑起坚固的防波堤,以抵御苏联式的惊涛骇浪。然而,进入他的第三个任期,《经济学人》的分析也指出了他所面临的新的、更为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正以一种与苏联晚期不尽相同、却同样危险的方式,考验着中共的执政韧性。
1. 经济引擎的失速:发展主义合法性的消退
过去四十年,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其创造经济高速增长、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这种“发展主义”的承诺,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日渐式微的共产主义乌托邦理想,成为维系社会稳定的粘合剂。然而,如今,这一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地方政府的债务危机、人口结构的老龄化、以及关键技术领域被西方“卡脖子”的困境,都预示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当经济的“蛋糕”无法再像过去那样快速做大时,如何分配“蛋糕”的问题就会变得异常尖锐。社会阶层固化、青年失业率高企、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都可能成为社会不满情绪的温床。
《经济-学人》认为,这种经济上的困境,与苏联晚期的经济停滞有着某种相似之处。当政府无法再通过持续的经济增长来满足民众的期望时,民众对其执政的耐心和支持度就可能会下降。习近平提出的“共同富裕”和“新质生产力”等概念,正是试图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为中共的执政合法性寻找新的叙事。然而,这些新叙事能否真正转化为民众可感的福祉,并有效对冲经济下行带来的社会压力,仍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
2. 极限施压的外部环境:新冷战的阴影
与苏联解体时的国际环境不同,今天的中国面临着一个由美国主导的、日益充满敌意的西方世界。从贸易战、科技战到地缘政治上的围堵,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学人》指出,这种外部的极限压力,对习近平而言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他可以利用外部的威胁来煽动民族主义情绪,增强内部的凝聚力,将国内的经济社会问题归咎于“境外敌对势力”的打压。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暂时转移国内矛盾,巩固其领导地位。
但另一方面,长期的外部高压,也可能加剧国内的经济困难,并引发党内对于应对策略的分歧。强硬的对外姿态,虽然能赢得民族主义者的喝彩,但也可能导致中国在国际上陷入孤立,损害其长远的发展利益。如何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发展利益之间取得平衡,如何在强硬与务实之间做出抉择,正考验着习近平的政治智慧。他最担心的,或许是外部压力与内部矛盾相互激化,形成一个危险的共振,最终导致局面的失控。
3. “黑天鹅”与“灰犀牛”:不可预测的风险
在习近平高度集权和全面管控的体系下,虽然许多潜在的风险被强力压制,但也可能导致信息传递的扭曲和决策的僵化。《经济学人》的分析暗示,一个“万马齐喑”的政治环境,虽然看似稳定,但却可能掩盖正在积聚的风险,使得系统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显得异常脆弱。
无论是像新冠疫情这样的“黑天鹅”事件,还是像房地产泡沫这样长期存在却被忽视的“灰犀牛”风险,都可能在某个意想不到的时刻,对现行体制造成巨大的冲击。在一个权力高度集中的系统中,决策的失误可能会被放大,而纠错的机制却可能失灵。习近平对于苏联崩溃的恐惧,使他倾向于用更强的控制来应对不确定性,但这本身也可能催生新的、更难预测的风险。
结论:一场没有终点的“大考”
《经济学人》的分析深刻地揭示了,习近平对苏联式崩溃的恐惧,是他理解当代中国与世界的“总钥匙”。这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历史忧虑,而是一种具体的、可感的、渗透到其每一个决策之中的行动逻辑。他将苏联的覆辙视为一部详尽的“错题集”,而他过去十多年的执政,便是在竭尽全力地避免重蹈这些错误。
他用意识形态的“紧箍咒”来对抗信仰的真空,用反腐的“利剑”来整肃党的纪律,用党的“全面领导”来防止权力的旁落。他试图建立一个坚不可摧的“红色堡垒”,以抵御任何可能导致颜色革命的“特洛伊木马”。
然而,这场避免崩溃的斗争,本身也充满了悖论。为了确保安全而采取的强力控制,可能扼杀社会的活力和经济的创新力;为了维护意识形态的纯洁而压制异见,可能导致决策的僵化和民意的疏离;为了防止出现“戈尔巴乔夫”,而将所有权力集于一身,也可能因为缺乏制衡而导致巨大的决策风险。
习近平正带领着中国,走在一条与苏联截然不同的道路上。他坚信,只要党坚强有力,信仰坚定不移,就能够跨越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终彻底摆脱那个萦绕在他心头的苏联梦魇。
然而,《经济学人》的观察也提醒我们,历史从不简单重复,却总是押着相似的韵脚。中国是否能够成功地走出一条独特的、避免了苏联式悲剧的道路,仍然是这个时代最大的悬念。对于习近平而言,这场由对苏联崩溃的恐惧所驱动的“大考”,远未到交卷的时刻。
习近平和他所领导的中国,依然在历史的聚光灯下,如履薄冰,夜不能寐。
赞(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