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引用第21樓花落几时有於2025-10-01 08:20發表的 :
各位大佬们国庆节快乐,请教一个问题,犬子目前初一,以前小学的时候是留守儿童,现在我们在家里工作,他也进了初中比较好的班级。英语老师比 ..
大佬这题不太好答。但为人父母实属不易,我也不好意思让你白来。3450字送给你,也献给其他为人父母的大家,一起为社区添砖加瓦。一个想法,不一定对。大佬问,有什么记英语单词的好办法。怎么提高孩子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习惯。
坦率地讲,问题不在这。单词确实应该记。初中英语水平大约就是2000个单词。以1800个词汇做基础,掌握200个到300个常用语或固定搭配。「音形义」对接「拼读写」,听这方面,先暂时搁置,后期集中突破。听力有点像作文、申论,从应试的角度来说,可以集中突破。背单词这事是重中之重,是核心基础。有点像盖房子,砖要够。技术再高,缺砖少瓦,房子也盖不好。语法、时态、词缀词根是四梁八柱,想精进,想把房子盖得又稳又漂亮,光有砖也还是不行,后续要方方面面都做好。
现在距离元旦还有90来天,每天10个单词,认读+背诵+背写。重点在于当天晚上测试,白天记住的10个,到晚上时已经忘了多少。忘的,当时复习。
到第二天,开启全新10个单词之前,检验昨天的成果,对比昨天晚上忘记的那几个,看看精进多少,复盘自己的学习进度、能力深度、重点错误。
找规律。
注意,找规律,很重要。他学习其他学科很好,说明找规律他能懂。
等坚持到1月1号那天,900个单词梳理完,你孩子初中阶段就已经解决一半了。加上本来就会的,全套2000个单词差不多能掌握75%,最次也是1200个,60%多的进度,及格线以上了。不用担心,后面还有时间,刚上初中,足够用。
但这都不是重点。就像开头说的,问题不在这。教书本身是一个技术活,教书匠为什么叫教书匠呢,因为这是一门手艺,它承担的更多是一种传声筒的技术。这跟父母教孩子有显著区别,甚至干脆是不同专业。家长辅导孩子,偏向于皇帝想教出一个太子,这是一个教育家的工作。无论这孩子什么水平,他都必须是太子,不然这天下以后过户给谁呢,肯定不能过户给太子同学,对吧。
老师不一样,老师教东西的这套流程,是经过反复要求的,是直接适配以后考试的。班里这些孩子以后考得好不好,对老师的影响有点,不多,不会很大。
这种设计,注定了老师们只能把有限的精力,交到那些更容易产出成绩的孩子身上。懂事的孩子,会在有限的时间里,更早滴去证明自己值得。会主动搞好师生关系,会努力展现自己的统战价值。因为这一整套的教育流程,是筛选,不是培育。生源水平,对学校的教学结果起到最大作用。咱们作为家长也好,学生也好,不管是在学校,还是以后步入社会,都要读懂规则,要看懂剧本,不去盲目发力。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跟老师有哪些共同受益点,去求同存异,去争取资源。
是筛选不是培育,那为什么还要遵循老师的教学方法为主呢?因为家长的任务不是这个。
知识本身是一套体系,是紧密相连的环节。即,输入、内化、输出。掌握知识的表现就是学习、理解、运用。
知识作为一种工具,学习知识的流程其实就是构建工具和磨练工具的过程。而学习成绩好,是多因一果。不是那种只要「啥啥啥」,就能「如何如何」的简单因果关联。
老师有老师的任务,家长有家长的任务。家长自身已掌握的知识体系,很难设身处地的去理解一个身心不健全的未成年人,在初学一套知识系统时,接收信息的困难。你会,不代表你能教。大道上开车的人那么多,不是说你随便拽一个司机下来,他就能当驾校教练。奥运决赛现场上,哪个教练的现有水平,也比不过现在自己手里这几个运动员。很多你认为是常识的东西,甚至对孩子来说是全新的概念。他懵逼的时候,你甚至都意识不到这段内容并不是他默认就该懂的东西。
然后你就焦虑。有时候连陈述句都不用了,上来就是反问句与质疑。
「我说的你就怎么不懂呢?」
「你是听不懂人话吗?」
当你情绪在升温甚至已经爆发的时候,孩子的注意力,就会从学习知识,转移到你的情绪上。他会害怕犯错,会担心挨打,会讨厌自己被批评。大脑的认知功能被恐惧和焦虑占据时——注意,他本身还是身心不健全的未成年人——情况就只能更糟。孩子也是人呀,是人就会有情绪呀。应对复杂情况时,情绪上选择拒绝接收信息,行为上模拟假装听懂,或者完全不听,这都是合理的。
你呢,上一天班了,下班回家肯定不是春风满面,对吧——除非你是当领导的,去了有人打扫办公室,有人送烟酒茶,说话就有人递台阶,不说话还有人主动陪着、等着给你捧哏,出了问题还能推下属出去背锅,位高权重责任轻。这种家长一般都愿意加班,节假日也去上班去,不爱回家。
试想一下,一下班本身就够疲倦够懈怠了,你带着一天的情绪积累去辅导作业,想想都可怕。孩子一犯错,你就感觉挫败。你一批评,孩子就恐惧。你焦虑,情绪爆发,孩子抗拒,关闭学习通道。最终导致孩子无法吸收新内容、导致学习效率低下,继而反复从孩子听不懂,演变成家长更愤怒,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你看是不是对上了?
我们需要区分两种角色的不同岗位职责。
一个是知识的传授者,一个是学习的辅助者。老师再不济,他们至少接触过教育心理学,至少培训过学科教学法。他们常年就干这个,只针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只针对这个学科,不会让数学老师突然去教体育的,不会的。他们知道孩子在这个年龄段能理解什么,不能理解什么。他们知道孩子们经常在哪些地方出错,并且有常见错误的预设纠正方案。
他们懂得怎么将课本上的知识,翻译给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听。在整个教学活动的执行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同于家长那种附带家庭亲密关系与情感投资的关联。相比之下老师能更冷静对待错误,给出相对专业的指导,而不是向孩子倾泻失望和愤怒。大不了就是这孩子太笨了,我做老师的教不了,我不教了,我不搭理了,我没必要诅咒孩子,没必要当着孩子面表演歇斯底里、恶龙咆哮。他们是没有情感包袱的。这种经验积累本质上是老师手中无可替代的教学技术。
这都是家长不具备的。
家长的岗位职责,不是知识的传声筒,更多是接近于韩愈《师说》中的「传道授业解惑」。
是心智上的启发,是能力上的培养,是人格上的塑造。这都是家长才能做到的,老师反而做不到。从这个角度反思过去,把孩子在最关键的成长塑造时期,安排当留守儿童,应该吗?
父母是孩子主要依恋对象,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期的安全港湾。在极速成长的岁月里,长期缺乏父母的稳定陪伴,孩子可能在性格上更容易安全感匮乏、低自尊。在学习中,这种不安全感与低自尊就容易无法面对失败。可学习就是要反复面对失败的呀,不能自如面对失败,怎么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呢。
留守儿童时,所谓的家长其实就是老人或者其他亲属代职。老人的科学素养,知识构建,不用我细说。玩的时候不会好好玩,成长的时候没有得到无条件的爱与关怀,这些都是少儿时期专注力、自律、时间管理的构建基础,是未来系统性思维的核心构成因素。不具备这些,就无法形成高效、稳定的自学流程。例如自发预习,或者高效记笔记,还有后续的坚持复习。这些做不到,就没法有效纠错。缺乏这些底层习惯的支撑,到初中以后知识几何级增长,学习效率会快速崩塌。
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不科学,再继续得不到父母的关注与认可,没法将自身学习与自我价值实现去挂钩,他没法自发呈现学习习惯。反过来讲,家长有学习习惯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呀,孩子刷短视频看电视,有没有可能是跟大人学的。不可能大人每个月读书30多本,孩子就从大人看书的陪伴中学会了打游戏吧?
生孩子养孩子,是一种消费行为。消费讲究的是一个,量力而行。这事确实可能有回报,但不能只图它回报,不能追究投资回报率。孩子出息就是好孩子,孩子学习成绩差就觉得养了个傻子...有点不像话了都,没有那么当父母的。
以后日子还长着呢,生活是复杂的,他就是倒数第一又能咋滴?
你要真盼着孩子是人中龙凤,首先自己就得是龙是凤。龙生龙,凤生凤,这都有说法这都。
与其苦苦相逼一个孩子,不如趁年轻多生一些,孩子多了,从一堆孩子里面搏一个龙凤的几率,要更大的多,大佬你细想这个道理。
反正人到中年细细反思,很多我当时以为天塌了的事情,到如今对我造成的影响其实都微乎其微。真的,不必在意,成绩再好、再不好,这段时光终究会过去。过去就过去了,过去就像灰尘,只要你往前走,它们就会在原处缓缓落下。
等孩子初中毕业了,他就不是初中生了。可孩子无论多大年纪,走到哪,他都会是你的孩子。亲子关系,也是人际关系的一种,要尊重规律,要好好处。处不好,你得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我们总不能把责任推到一个孩子身上吧?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对吧。要是我们能力不如孩子,还想给他辅导功课?咱们得讲理,得平衡预期。
至于孩子成绩单上缺失的那几十分,远不如你现在好好加班给孩子攒上个几十万,要有力得多。等以后孩子正式步入这个学历贬值的社会前,你先把存款给孩子,告诉他趁着年轻,趁着熬夜不累,趁着喝大酒不头疼,赶紧去环游世界。从这段经历中得到的广阔视野与宝贵阅历,都是一个初中老师教不了的。
最后还得提醒一下大佬,和各位,受提速降费的政策影响,上网门槛降得很低很低。哪怕智力不足不让结婚,但是能玩手机。咱们生活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不要轻易在网上就想寻求一个答案。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答案。很多傻子你让他一口气读800个字都困难,写点东西病句比我还多,「的地得」都使不明白,你指望他们能给你带来什么有效沟通。尤其是千万别低估孩子、高看自己。咱们总是一辈不如一辈的,年轻人总是比咱们强的,一代代都是如此,从来如此。
早上我去隔壁小区找邻居,邻居跟孩子说你现在就把这8天的功课一口气写完,你就能痛痛快快玩上8天。孩子回答的是,我不写也能玩8天,一点都不写能玩得更痛快。
这就是智慧呀。
欢迎来到技术区。祝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