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榴社區
» 您尚未
登錄
註冊
|
搜索
|
社區服務
|
银行
|
邀请注册
|
幫助
社區服務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说历史:人相食,为何会反复上演?
回帖
發布主題
本頁主題:
说历史:人相食,为何会反复上演?
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我本英雄
級別:
精靈王 ( 12 )
發帖:
1197
威望:
1935 點
金錢:
8952 USD
貢獻:
40843 點
註冊:
2014-07-04
資料
短信
推薦
編輯
说历史:人相食,为何会反复上演?
若问哪种生物吞噬同类最为频繁,答案或许会令自恃文明的现代人深感不适,那便是自诩文明的人类。
历史上,人相食从来不是偶然的悲剧,而是一条暗黑主线,贯穿了华夏上下五千年。
从秦朝直至民国,正史中关于人相食的记载多达118处。
无论是《史记》《汉书》,还是《旧唐书》《新唐书》,亦或是《资治通鉴》《明史》,只要仔细翻阅,人相食的记录从未断绝。
而在各种稗官野史与县志中,相关记载更是数不胜数,这些构成了中华民族最不堪直视的集体记忆。
从甲骨文里的“有邦”之刑,到民国时期的易子而食,中国人的肠胃里,流淌着同类的血肉。
《尚书·皋陶谟》中的“有邦”二字,经学者考证,乃是将犯人烤熟分食的酷刑,这或许是中国最早制度化的食人记录。
而《史记·夏本纪》中“韩浞杀羿烹之,以食其子”的记载,则揭示了在上古时期,食人便已超越了生存需求,成为一种权力威慑的手段。
后羿之子因拒绝食用父亲的肉羹,被韩浞灭了满门。这种将人肉作为权力仪式的做法,在先秦时期已然盛行。
《左传·宣公十五年》所记载的“易子而食”场景,将人性在绝境中的扭曲展现得触目惊心。
楚军围困宋国,城中粮食耗尽,父母们不忍食自己的孩子,便相互交换子女烹煮充饥,甚至到了“析骸以爨”的地步,把骨头劈开当柴烧。
这一场景,成为中国历史上无数次饥荒中人相食的典型写照。
唐代,这个被后世誉为盛世的朝代,同样是人肉盛宴的高发期。据《旧唐书·黄巢传》记载,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在军粮匮乏时,建立了史上效率惊人的“人肉供应链”。
“贼围陈郡三日,关东仍岁无耕稼,人饿倚墙壁间,贼俘人而食,日杀数千。贼有舂磨砦,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臼碎之,合骨而食”。
黄巢军队发明了工业化的人肉加工方式,将活人投入巨型石臼碾碎,连骨带肉制成军粮。这种流水线作业的食人模式,让唐末食人之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与效率。
五代十国时期,食人现象愈发变态。赵匡胤的小舅子王继勋堪称“美食家”,专以少女嫩肉为食,前后虐杀百余名女子。
即便被贬至洛阳,他仍与寺庙僧侣共享“人肉盛宴”,直至赵匡胤忍无可忍将其处决。此时,人肉已从饥荒时期的无奈之举,变成了特权阶层的畸形享受。
明清两代,尽管社会生产力有所发展,但食人现象并未绝迹,反而在战乱中愈演愈烈。
明末张献忠在四川的屠杀与食人行为,几乎让天府之国沦为无人区。
郑成功围困漳州时,清军拒绝不投降,导致城内数月断粮,城内百姓把能吃东西,比如麻雀、老鼠、草根、树皮等都吃了。
等吃完这些以后,就开始互相吃人,公婆欲吃儿媳,儿媳不甘心被吃,就逃回娘家,结果被自己的父母吃了。
还有些女人担心被被男人吃掉,于是先下手为强,率先联合起来杀男食肉。
清朝军机大臣赵翼在《檐曝杂记》中记录了清军平叛新疆和卓叛乱期间的一件惨事。
当时清军被叛军困于黑水营,粮草断绝,于是派骑兵抢夺当地百姓,将其杀害分食。
有一对年轻夫妇被抓,饥饿的清兵当着女人的面杀死她的丈夫,并逼迫女人将丈夫砍碎煮熟做成肉糜供士兵食用。
第二天,丈夫被吃的只剩下骨头,连骨髓都被吸净,饥饿难耐的清军又将妻子杀死,用妻子剩下的衣服和丈夫的骨骸生火,食其肉。整个过程中,夫妇二人沉默如待宰的羔羊。
除了物理上的食人,在儒家和法家思想的禁锢下,精神层面的“礼教食人”更为普遍。
儒家倡导的“孝道”在极端情况下演变成“割股疗亲”的陋习,即子女割下自己的血肉为父母治病。
《新唐书·孝友传》中记载的“割股啖亲”案例多达数十起,这种行为甚至受到官方表彰,成为道德典范。
更为荒诞的是,宋代以后,“人血馒头”作为治疗肺痨的偏方广为流传,鲁迅在《药》中对此进行了深刻揭露。
当一种文明将人肉入药神圣化,将自残行为道德化时,其精神食人的程度已远超饥荒时期的被迫食人。
中国历史上的食人现象呈现出鲜明的周期性特征,几乎每个王朝末期都会爆发大规模人相食事件。
从东汉末年的“人相啖食,白骨委积”,到隋末的“百姓流亡,人相食”,再到明末的“大饥,人相食”,相同的记载在正史中反复出现。
这种周期性表明:食人并非偶然的灾难,而是专制制度必然的产物。
每当土地兼并严重、官僚体系腐败、赋税徭役苛重到极点时,社会崩溃的首要征兆便是人相食。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本质上是一种“人肉政体”,它通过定期消耗大量人口来维持系统的脆弱平衡。
现代人常将食人视为野蛮的象征,却选择性地遗忘我们的文明正是建立在这些血腥记忆之上。
那些被史书简化为“大饥,人相食”六个字的记载背后,是无数个体在极端环境中被异化的悲剧。
从物理食人到精神食人,从生存所迫到权力展示,再到道德要求,中国人的食人史远比我们愿意承认的更为漫长、更为复杂。
站在现代文明的制高点上,我们容易对历史上的食人现象产生道德优越感。
然而,值得警惕的是,导致大规模人相食的社会机制,如权力垄断、资源分配不公、道德异化等,并未消失。
五千年的吃人史提醒我们:文明与野蛮之间,从来没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而历史的最大教训,便是人类从不吸取历史教训。
赞(34)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8-08 08:12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1(s) x3,
08-23 0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