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引用第20樓葡萄紫的小牛於2025-08-17 14:45發表的 :
这个我不认同,你农民交公粮得到了土地。城里人啥都没有,什么都需要自己挣钱。你农民勤快点都不会挨饿。那些地方搞得好的承包土地或者江浙农 ..
1. “农民交公粮得到了土地” vs. “城里人啥都没有”
问题:把“获得土地”视为一种额外红利,但实际上,农村土地是自留耕作的生存资源,而不是稳定现金收益。城市居民虽然没有土地,但享受了更多公共资源(教育、医疗、就业机会)。
逻辑错误:这是“选择性对比”,把两者最好的方面放在一起比较(农民有土地、城市人可以挣钱),但不比较各自的劣势(农民缺乏社会保障、城市人生活成本高)。
2. “勤快点都不会挨饿”
问题:忽略了资源禀赋差异(耕地肥沃度、地理位置、市场环境),也否认了政策制度造成的贫困现象。
逻辑错误:这是**“勤奋万能论”**——假设个人努力可以完全对冲结构性不公平,但事实是,有些地区再勤劳也无法获得同样的产出或收入。
3. “不打工老了没社保怪国家?”
问题:农村老人缺乏社保是历史原因,不是“不打工”的个人选择问题。很多老一代农民根本没有像城镇职工那样稳定的参保渠道。
逻辑错误:这是**“个体化结构问题”**——把制度漏洞(农村社保起步晚、缴费机制不完善)归咎于个人道德或懒惰。
4. “社保最不公平的是公职人员高、国企改制上了社保”
问题:指出了社保制度内的确存在的不公平(双轨制、历史欠账),但却与前半段对农民的批评无逻辑关联。
逻辑错误:这是**“话题跳跃”**——从农民养老问题转到社保双轨制,混合了两种不同的不公问题。
5. “60 70后很多骗社保”
问题:用部分造假的个例去暗示普遍性,缺乏数据支持。
逻辑错误:这是**“以偏概全”和“道德化污名”**——把政策漏洞归罪于一代人整体。
整体问题总结
混淆不同问题(农民养老 vs. 城市社保双轨制)。
“个人努力”掩盖结构性不平等。
把制度历史责任推给个人或某一代人。
缺乏事实依据(如“很多人骗社保”的泛化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