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三国演义》作为历史演义小说 为何影响力盖过正史?
本頁主題: 《三国演义》作为历史演义小说 为何影响力盖过正史?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月岛花


級別:騎士 ( 10 )
發帖:1097
威望:413 點
金錢:35724 USD
貢獻:2093 點
註冊:2025-07-29

《三国演义》作为历史演义小说 为何影响力盖过正史?

——书成蕉叶文犹绿,吟到梅花句亦香。

《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演义类第一小说,所以有个奇妙悖论:
别的历史小说,要么没那么红(蔡东藩《历朝通俗演义》够还原历史,影响力连《三国演义》零头都不如),要么大家默认是假的(比如《隋唐演义》)。
《三国演义》七真三假,影响力盖过正史,以至于大家要常念叨“但正史《三国志》不是这样的……”

其他演义,首先多是文笔不行。如鲁迅先生吐槽过《隋唐演义》:跟罗贯中比,就是“浮艳在肤,沉著不足,罗氏轨范,殆已荡然,且好嘲戏,而精神反萧索矣。”

三国题材作品也多:苏轼自己说宋朝时,已经有小孩子听三国书了,而且有爱憎好恶:听说刘备输了就蹙眉流泪,听说曹操输了就拍手称快。苏轼还感叹:
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
《东京梦华录》说,当时瓦舍里说三国与说五代史,是两大热门项目。到金元杂剧,各种三国戏:《赤壁鏖兵》《诸葛亮秋风五丈原》《隔江斗智》《连环计》《复夺受禅台》等。关汉卿《单刀会》天下知名——但如今这些加起来,都不如《三国演义》有名。

《三国演义》论主轴,基本按陈寿《三国志》+裴松之注的史书原文。
当然写人也有点脸谱化:比如想显得刘备仁厚反而有点虚伪,描绘诸葛亮足智多谋近乎妖,但都不是大问题。以至于当时许多人觉得,《三国演义》的缺点是太真:
比如谢肇淛认为“太实则近腐”,章学诚认为“七实三虚惑乱观者”——七真三假,反而让大家都以假为真了。
就像,没人会觉得施耐庵《水浒》是正史,没人会觉得金庸《射雕》是正史,没人真会去清河县探访西门庆和潘金莲。
但真有人把《三国演义》当正史——一本小说的影响力达到准正史的地步,比正经《三国志》史书还要深入人心。

当然咯,非要挑剔,则《三国演义》有一点不符合传统历史——却也是最妙的地方。
按传统历史演义成王败寇,《三国演义》应该让曹魏+司马当主角才是。然而《三国演义》是这么个详略:
120回,前三十来回塑造了曹操统一北方,之后近八十回描述刘备与诸葛亮立业到诸葛亮五丈原这二十七年的事,之后的四十几年基本十来回一笔带过:那十来回主角还是蜀汉的姜维。
主角其实是作为失败者的蜀汉。
所以才成功。

史传讲成败,但百姓们心里另有杆秤。普通百姓,千年以下,更秉持朴素的道德观。
比起阴谋诡计篡朝改代,百姓喜欢听万夫之勇的猛将、热情慷慨的豪侠与真挚的情谊,喜欢听桃园结义、五关六将、三顾茅庐、白帝托孤、秋风五丈原。
成败论英雄,但功业成不成,普通大众其实没那么看重:中国历来民间通俗评话,大家甚至很佩服失意好汉。
是苏轼所谓:
“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

大概《三国演义》作为一本小说(而非史书),恰恰是“实”到了会影响民众对历史认知的地步。
而其一点“不实”,一点个人喜好滤镜,一点对蜀汉的认可,让这本书可以远胜过其他小说,深入民间的真正原因。
毕竟史书讲得失功业,一时的事: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在,夕阳红。
小说要得普通人的口碑,大家自己心里明白:白发渔樵,古今事,笑谈中。

防水图

























赞(27)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8-19 14:43 發表評論
月岛花 [樓主]


級別:騎士 ( 10 )
發帖:1097
威望:413 點
金錢:35724 USD
貢獻:2093 點
註冊:2025-07-29

日水一贴,已成习惯
TOP Posted: 08-19 14:44 #1樓 引用 | 點評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2(s) x3, 08-22 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