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天前,浙大杜老师刚刚离去。今天又被一条新闻整破防。
一个北大毕业、师从诺贝尔奖得主的顶级学者,回国当了副教授,8月12号,从楼上纵身一跃,年仅41岁。看他那份履历,能闪瞎狗眼:北大本科,诺奖得主的亲传博士弟子,顶刊论文发到手软,主讲的课是省级一流,手握好几个国家级项目……这种人,就是我们从小听到大的“别人家的孩子”的天花板,是那种我们普通人奋斗几辈子都够不着的“天之骄子”。而且,他7月底才刚刚结婚。一个41岁的男人,事业有成,新婚燕尔,人生本来马上就要翻开最幸福的一页了。结果,直接翻到了最后一页。他死前三天,还有人在食堂看到他吃饭;三个月前,他还在网上发帖为课题组招人。一切看起来都那么正常。谁能想到,一个在学术上如此光芒万丈的人,心里,早已经下起了倾盆大雨。
他为什么死?
他身边的知情人士,都不敢多说,只从牙缝里挤出一个字:“卷”。再扒下去,真相让人心寒:同批入职的同事,黄恺的履历最强,结果就他没有通过非升即走考核。什么叫“非升即走”?好听点叫“优化师资”,说白了就是养蛊。把一群最聪明的大脑骗进来,关在一个黑箱子里,不给够资源,不给明确规则,就给一个期限,6到8年,然后让他们互撕。最后活下来的那个,就叫“人才”。至于那些没通过的呢?没人关心你是死是活。你发了15篇顶刊论文,对不起,可能在某个领导眼里,这不如人家拉来一个横向课题重要;你上的课是省级一流,对不起,可能在某个不透明的考核标准里,权重为零。这就是一场赤裸裸的学术赌博,而赌注,就是这些青年学者们最宝贵的年华,甚至是一条条活生生的人命!
最让人心寒的是学校的态度。人死了,学校第一时间不是反思制度,不是公开哀悼,而是他妈的赶紧删光了官网上关于他的一切信息。追思会也搞得偷偷摸摸,生怕外人知道。怎么,死了一个副教授,很丢人吗,是怕这颗“螺丝钉”的死,影响了你们“国际化高水平大学”的光辉形象吗?
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好好读书,要相信知识改变命运。我们拼了命地往上爬,以为爬到金字塔顶端,就能呼吸到自由的空气。爬上去才发现,上面不是什么天堂,而是另一个更残酷、更血腥的角斗场。我们不过是从一群牛马,变成了一群穿着西装的牛马,成了这个变态体系里最不值钱的耗材,用完,就被无情地扔掉。
人生像一条忽明忽暗的隧道,多数人在最后一盏灯熄灭时转身往回走,却不知道再往前一步就是天光。说到底,除了生死,其余都是擦伤;时间会把它们磨成灰尘,只需给自己一口气的距离,让情绪沉到底,再抬头,天就亮了。
赞(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