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心理医生,永远都是有钱的自己。
前段时间,父亲做了个手术。
住院期间,病房里的一幕让我印象深刻。
那天清晨,新转来一位插着氧气管的大爷,他的儿子始终守在床边。
查房时,主任拿着病历本严肃地说:“后续手术加上康复治疗,至少需要大几十万,你们得慎重考虑。”
他没有一丝犹豫,平静地点头:“不用考虑钱的问题,我们相信医生,就按最好的方案治,用最好的药。”
说完,他跟着主任去了办公室,利落地在手术同意书上签字,掏出手机完成了预交费用转账。
没几天,大爷顺利被推进手术室。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隔壁床从外地转来的大叔。
他的病情更加危重,儿子每天都在走廊里焦急地打电话借钱。
挂断电话后,他又开始发愁工作与照顾父亲的两难。
有次在楼下,我看见他蹲在角落抽烟,烟头明明灭灭,熬得通红的眼眶里满是疲惫与无奈。
父亲出院那天,感慨说:“你看,遇到这种事,能不能稳住阵脚,说到底还得靠经济支撑。”
同样是为父亲治病,一边是从容安排,一边是走投无路。
这种强烈的对比,不禁让人唏嘘。
这些年“松弛感”这个词总是频频被提及。
我想,所谓松弛感,就是指一个人面对任何事情都能保持从容淡定、处变不惊的状态。
但经历的事越多,越觉得那句话说得太现实:成年人的松弛感,其实都是钱给的。
![]()
01
前几天重看《逆行人生》,又一次被高志垒的经历戳到了。
这位同济毕业的大厂互联网开发组长,在被裁员后,陷入无尽焦虑。
凌晨三点,他睁着布满血丝的眼睛,脑海里不断盘算着的,是逾期的房贷该怎么办?
天还没亮,他就穿上皱巴巴的衬衫,揣着改了又改的简历出门,只为去寻一份工作。
为了能有份工作,他把姿态放得很低。
但因为年龄太大,走投无路之下,他最终只能放下“面子”,注册成了一名外卖骑手。
后来,风里雨里,他不敢停歇。
一次车祸,他顾不上受伤的身体,先检查手机和餐盒。
送餐迟到几分钟,被指着鼻子辱骂,他只能红着眼眶赔不是。
他道歉的样子,像极了被生活按在地上摩擦的我们。
他不敢停、不能歇,因为他肩上扛的是每月1.5万房贷、孩子上学的学费,还有一家老小的吃穿用度。
他比谁都清楚,钱一断,孩子的书就读不下去,房子会被收走,这个家就垮了。
高志垒的境遇,让我想起了表姐。
同样是遭遇裁员,她的生活却截然不同。
离职没几天,她不慌不忙去旅行散心,在国外玩了两个多月。
因为喜欢,回来就报了个烘焙班,天天在厨房里和面粉、奶油较劲。
上个月,她收回了自己之前投资的两间门市,开了一间咖啡蛋糕店。
再见她时,她系着围裙,正笑盈盈教顾客做马卡龙。
她何以如此从容?
无他,多年积累的存款让她没有房贷车贷的负累,稳健的投资收益早已覆盖了日常所需。
即使躺平,一个月的理财利息也远超许多人的工资。
钱替她挡掉了焦虑,她才拥有了选择的自由。
两种人生摆在一起,突然明白:钱或许买不来幸福,但能买来对抗风险的底气。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财务松弛感。
说穿了就是冰箱里有存粮、账户里有存款的踏实。
当卡里的数字能稳稳托住生活,你才敢在失业时歇口气,才有底气去尝试另一种活法。
钱这东西买的从来不是奢侈品,而是普通人在生活风浪里,能喘口气的选择权。
这种不被生活逼到墙角的选择权,才是成年人最大的体面。
![]()
02
还记得多年前看过一次车祸的视频。
一辆1200多万的迈巴赫在倒车时,剐蹭了800多万的劳斯莱斯。
两辆都是豪车,即使是稍有磕碰,维修价格也不免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但两车车主下车后,没有剑拔弩张的争吵,而是笑着握手道歉。
甚至在寒暄期间,两人递出了名片,送上了礼物。
这场价值百万的剐蹭事故,最后竟以商业合作收尾。
那时评论区有人调侃:“有钱人连吵架都像在谈生意。”
但其实背后的现实很扎心。
如果他们没钱,还能这样“体面”吗?
当修车费不过是对方资产的九牛一毛,当一场车祸带来的附加价值比修车费还高,谁还愿意浪费时间得面红耳赤、闹得你死我活呢?
这一幕让我想起了另一场车祸。
深圳一名外卖小哥撞到了一辆保时捷跑车。
小哥满身是血,但他第一反应不是去看医生,而是急得原地打转。
他崩溃的说:“你这车我真的陪不起”。
他哀求着车主,能不能让他分期还款。
其实确实是外卖小哥的错,因为他闯红灯了。
但被算法压榨的骑手,如果不是为了多赚几块钱,谁又会去闯红灯呢?
在满身是血的那一刻,他仍在焦虑手里的单就快超时了。
你看,在生存边缘挣扎的人,连情绪崩溃都是奢侈的。
同样是车祸,有人笑着递出名片,有人满脸是血哭着求原谅。
这两幕场景像两面镜子,照出了成年人世界最残酷的真相:
钱不仅能买东西,更能买断生活里的狼狈与尊严。
张爱玲说:“我喜欢钱,因为我吃过没钱的苦,不知道钱的坏处,只知道钱的好处。”
钱确实不是万能的,但当你遇到事了才会明白:
钱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能解决99%的问题。剩下1%的问题,有钱也能让你更从容地面对。
当账户余额足以抵御风险,人自然不必为五斗米折腰,不必因鸡毛蒜皮与人争得面红耳赤。
所谓的处变不惊,不过是银行卡余额在默默托底;那些说“算了”的洒脱,背后都是财务自由给的底气。
![]()
03
知乎上曾有一位博主,聊起他富二代老板的故事。
老板高中成绩垫底,家里大手一挥送他出国镀金。
归国后,他像拆盲盒般尝试各种创业:
开网红咖啡馆赔了几十万,做自媒体账号半途夭折,投资民宿又血本无归。
可每次失败后,他总能轻描淡写地说“再试试别的”。
因为父亲对他说的那句“年轻人交点学费正常”永远是他的底气。
后来跨境电商兴起,他凭借留学积攒的人脉和父亲给的千万启动资金,顺利吃到第一波红利,如今公司几百人规模,融资不断。
现在跨境电商遇冷,他又盯上宠物经济,风风火火联系工厂、搭建品牌,眼里全是新机会。
这让我想起同事晓琳的故事。
她从小喜欢服装设计,大学省吃俭用攒了半年钱,报了个周末裁缝班。
毕业后在广告公司打工,白天写方案,晚上熬夜画设计稿,想辞职开工作室。
可老家传来母亲重病的消息,她不得不把存款全寄回家,还背上了网贷。
她根本不敢辞职,甚至还要去打两份工,用时间换钱,只为了多赚点钱,早点还债。
同样是追求梦想,有人连开始的选择都没有,有人却能在失败中不断重来。
不是前者不够勇敢,而是现实太过沉重。
对于背负着房贷车贷、要赡养父母、养育孩子的普通人来说,一次失败可能就是灭顶之灾。
作家连岳说的:“穷最大的伤害,不是物质匮乏,而是剥夺了你试错的权利。”
钱这东西,买不来成功,但能买来重新开始的底气;换不来天赋,但能换来试错的机会。
它让我们知道,即便失败了,也还有退路;即便摔得遍体鳞伤,也有资本重新站起来。
那些闪闪发光的人生转折背后,那些失败了就再来的从容背后,从来不是性格豁达,而是银行卡余额在默默托底。
![]()
04
今天写这篇文章,不是教你拜金,而是想让你早点看清生活的真相:
那些宣称“躺平即松弛”的人,往往没见过ICU缴费单的沉重;那些把享乐当从容的人,大多没尝过失业后房贷催缴的滋味。
年轻时总觉得谈钱俗,后来才懂:
当父母突然病倒,你在缴费处红着眼求医生宽限时;
当孩子想报兴趣班,你却在价目表前攥紧空空的钱包时;
那你踌躇满志想做一件事,却被现实卡死时……
所谓的“不被物质绑架”,不过是没钱人安慰自己的借口。
作家王潇在《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里写过:
“我曾以为自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后来才明白,自由是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
那些看起来云淡风轻的从容,本质上是钱给的选择权。
赞(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