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国结婚数据一出,网上又是一阵热议。大家都盯着那串数字:2025年上半年全国结婚对数353.9万对,离婚133.1万对。
![]()
相比2024年上半年,确实多了点,但要说“结婚热潮回来了”,好像又有点勉强。毕竟,这个数字还是远低于过去巅峰期。十年前一年能有一千多万对新人领证,如今一年能不能有八百万对都难说。
很多人好奇,这波结婚小反弹是怎么回事?其实原因挺简单,既有政策“推一把”,也有老百姓自己的小算盘。
2025年是农历“双春年”,讲究点的家庭都觉得今年结婚更吉利。加上去年是“寡年”,被不少人视作不宜结婚,所以大家把婚期推到今年,形成了“补登记”效应。再加上各地花样百出的结婚补贴和各种仪式感营销,确实让不少本打算再等等的情侣“趁热入场”。
但别看今年比去年多了十几万对,放在大盘里还是杯水车薪。2013年那会儿,结婚人数创历史新高,一年1346万对。后来一路下滑,2019年就跌破千万,2022年创下新低,2023年稍有回暖,也就七百多万对。
大家都知道,结婚数据其实是人口、经济、社会风向的“晴雨表”。结婚少了,出生人口也跟着少,影响的不只是家庭,还是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有人说,结婚率低是年轻人不想结婚了。其实也没那么绝对。现在的年轻人,生活环境早就和十几年前不一样了。过去结婚像是人生的必选题,到了年纪,“该结婚了”就是全家人的头等大事。
现在,年轻人更讲究“活得明白”,结不结婚完全取决于自己想不想、合不合适。社会环境也变了,单身、丁克、晚婚、再婚都成了常态,大家早就习惯多元的生活方式。
说起来,国家和地方政府也真是“花式出招”——婚礼补贴、现金红包、初婚奖励、资料简化、全国通办、音乐节领证……各种花样,目的只有一个:让年轻人多结婚、多生娃。
![]()
比如今年5月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取消了户口本,全国都能办,异地恋、漂泊青年终于不用为一纸证明折腾来回。广州、青岛等地的数据说明了问题,政策一落地,登记量立马激增,尤其是外地户籍群体。
但这种短期“爆发”,本质上是把原本分散的需求集中释放,说白了就是“提前消费”了明后年的结婚量。热闹一阵子,回头还是要回归现实——适婚人口变少,结婚意愿转淡,结构性矛盾并没有解决。
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结婚率持续走低是多方面原因叠加的结果。
首先,适婚人口基数逐年变小。曾经的结婚主力军80后、90后,现在90后人数已经比80后少了五千万,00后又比90后少了八百多万。这个“人少就是事实”,怎么补都补不回来。再看性别结构,男多女少的问题还是很突出,90后男性比女性多八百多万,婚恋市场天然就有“供需失衡”。
其次,结婚年龄一拖再拖。十年前大家二十四五岁就结婚,现在平均初婚年龄已经奔三了,女生接近28岁,男生29岁多。为什么?一是求学时间更长,二是经济压力太大。很多人毕业就背着房贷、租金、生活费,还得攒钱买房买车。
三是观念变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觉得,结婚不是必须的,自己过也挺好。
再说现实问题,彩礼高、房价高、养娃成本高,简直是“劝退三连”。不少人吐槽,谈恋爱花钱,结婚更花钱,生娃养娃是“无底洞”。有些地方结个婚,彩礼六位数起步,房子车子都得有,光是想想就头大。
再看生活节奏,大家都忙着工作,别说谈恋爱,连见朋友都难得聚上一回。以前父母介绍对象还能成,现在介绍十个八个都不一定有结果。
还有一点,社会环境对“单身生活”的包容度越来越高。过去“剩男剩女”是贬义词,如今“快乐单身”成了潮流。宠物经济、一人餐桌、迷你家电……单身市场越做越大,说明大家对自我生活的重视远超以前。
再加上女性地位提升,很多女生有了更高的受教育水平和经济独立能力,更愿意为自己的人生做主。结婚不再是“必须完成的KPI”,更多人选择“先搞事业再说”。
当然,有人担心结婚人数下降会导致出生人口减少,进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劳动力短缺、养老压力加大、社会活力下降。
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难题。放眼全球,发达国家几乎都经历过结婚率、出生率双降,社会也在不断适应,比如完善社会福利、延长退休年龄、鼓励多元家庭模式等。
其实,最近几年国内也在学着“对症下药”。比如鼓励生育、优化育儿服务、降低教育和住房成本、支持弹性工作、提倡男性分担家务和育儿责任等。这些政策虽然短期内难以立竿见影,但至少在方向上是对的。
更重要的是,社会要逐渐放下对“单身、丁克、晚婚”的偏见,尊重每个人的选择。毕竟幸福的标准不止一种,家庭的样子也可以多样化。
从行业角度说,结婚率变化会影响到方方面面。比如房地产、家电、家居、婚庆、母婴、教育、保险、旅游等产业链,过去靠人口红利吃饭的行业,未来都要想新办法。
比如婚庆公司之后要创新服务,不能光靠“流水线办婚礼”,更要做“个性化定制”;
母婴市场要靠产品和服务创新吸引年轻父母,不能只盯着“多生孩子”;
教育培训机构要关注家庭结构变化,开发更灵活的课程和陪护服务……
再比如房地产,未来新房市场逐步萎缩,更多机会可能在改善型住房和单身公寓上。
保险公司也要顺应趋势,开发针对单身、无孩、二人世界的多元化产品。
连宠物经济、单身经济都成了新蓝海,说明人口结构的变化,带来的是消费观念和产业结构的全方位调整。
总之,结婚率、出生率的下滑是一个全社会都要面对的现实。无论是政策制定者、企业还是普通人,都要学会适应这种变化。对于年轻人来说,结不结婚、生不生娃,都是个人的选择,没必要被外界裹挟。
对社会来说,要创造一个包容、多元、低压力的环境,让大家愿意为家庭和下一代投入,而不是把结婚生育变成负担和压力。
赞(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