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我为什么不再向国内的亲友们呐喊?
本頁主題: 我为什么不再向国内的亲友们呐喊?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清风拂月影


級別:騎士 ( 10 )
發帖:181
威望:330 點
金錢:8870 USD
貢獻:6554 點
註冊:2025-03-04

我为什么不再向国内的亲友们呐喊?

“假如一间铁屋子, 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 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 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 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 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 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 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鲁迅, 《呐喊》自序

我从小喜欢读书, 读的基本都是正经书籍。从初中开始, 我就养成了在日记本里写日常随笔的习惯。那时还接触不到电脑, 更别说写博客了。出国时, 我把中学和大学写下的几本日记本都带了出来, 现在就放在家里的书架上。

前些日子偶然翻看, 看到一篇高三时写的悼念母亲的长文, 字字句句都用钢笔写下。见文思人, 泪如雨下。哭过之后, 我又在一旁的旧相册里, 翻出了初中毕业时暗恋对象送我的一张黑白二寸照。看照思人, 心中感慨万千。

那一晚, 我彻夜难眠。夜深忽梦少年事, 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的日记本里, 写得最多的其实不是生活琐事, 而是一些评论性文章。比如一篇初三复读时的班会发言稿, 劝同学们不要报考中专, 要志存高远, 走高中升大学的”正道”。又比如一篇高中时的随笔, 分析为什么中国缺乏真正的科技创新。

回过头看, 我这种”好为人师”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无论在公司、微信群, 还是在文学城, 我都喜欢和大家分享理财知识与经验。

不过, 当年我更热衷呼吁的, 并不是理财, 而是鲁迅所说的”思想启蒙”, 也就是”呐喊”。

那时, 我满怀热情。也许是因为读了太多圣贤书, 总想着”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2011年, 高中同学建立了QQ年级群, 我在里面大声疾呼, 说”一胎化”政策是错误的, 必须立即放开。疫情期间, 我在群里呼吁大家科学防疫, 批评”动态清零”政策。后来, 一位体制内的同学通过别人私下传话, 劝我不要再发言。我非常气愤, 最终选择退群。

类似的情况, 也发生在亲戚群里。疫情初期, 大家对我的发言还挺认可。但到了2020年下半年, 气氛变了, 不少亲戚劝我不要再批评政府的防疫措施。我一开始不解, 后来也知趣地不再多说。在我自己建的理财群里, 我更是明确定下规矩: 不聊政治, 不聊中医, 不聊宗教和时政, 只谈理财, 偶尔聊聊风月。

从2023年起, 我几乎彻底停止了”呐喊”。无论是计划生育、疫情政策, 还是户口制度, 我都不再评论。哪怕有亲密朋友来私聊, 我也先声明: 我不愿聊政治, 除非你是真心想听我的看法。

那么, 我为什么停下来了呢?

最根本的原因, 就是开篇鲁迅的那段话: 我不想打扰别人的生活。

如果一个成年人真的渴望启蒙, 他根本不需要我的呐喊。中国的防火墙固然高耸, 但翻墙从来不是难事。有人估计, 中国每天翻墙的人数就有数千万。更多的人, 愿意安居在自己的舒适区, 也就是所谓”信息茧房”。如果我贸然闯入, 大声疾呼, 只会扰人清梦, 自讨没趣。

不仅如此, 就连很多身在美国的朋友, 也依旧主要依赖微信、微博、小红书来获取信息。至于《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这样的美国主流媒体, 他们几乎不闻不问。真正实践了圣贤的教诲: 非礼勿视, 非礼勿闻。

当然, 我自己也有我的舒适区。我很少深读新闻, 更喜欢读书。每天早晨, 我通常只扫一眼谷歌新闻的标题, 再看看”腾讯新闻”的头版, 了解一下两边各自关注什么, 但很少点进去细看。

我停下呐喊的另一个原因, 是渐渐体会到这种努力往往徒劳无功, 还平添烦恼。

在十几年的理财科普过程中, 我悟到一个道理: 改变一个成年人的认知, 难如登天。俗话说: “改变自己, 是神; 改变别人, 是神经病。“这些年的呐喊, 几乎没有什么结果, 反而得罪、疏远了几个儿时的好友。现在想起来, 追悔莫及。

于是, 我唯一还和国内朋友频繁交流的话题, 就是理财。绝大多数中国人都爱财, 财神爷也是最受欢迎的神明。在理财话题上, 即便有分歧, 大家也不会上纲上线, 更不会闹到反目成仇。

而我坚持科普理财, 也是因为相信: 如果朋友们因此变得更富有, 他们的生活一定会更好, 而整个世界也会更美好。

毕竟, 君子成人之美, 不也是圣贤的教诲吗?

那么, 墙外的你, 还在向墙内呐喊吗?

赞(90)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9-23 05:46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2(s) x3, 10-08 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