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别去朝圣,去学会踩点——从“鸡排哥/饶哥炒粉”看下一波被吹起来的风口
本頁主題: 别去朝圣,去学会踩点——从“鸡排哥/饶哥炒粉”看下一波被吹起来的风口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穆尚


級別:光明使者 ( 14 )
發帖:30738
威望:9588 點
金錢:1474775 USD
貢獻:263529 點
註冊:2016-12-15

别去朝圣,去学会踩点——从“鸡排哥/饶哥炒粉”看下一波被吹起来的风口

最近又是一轮“草根神话”上位秀:景德镇的“鸡排哥”炸出爆款话题,短短几天就被捧成了全民梗。媒体把它归结为“情绪价值”“市井真诚”的胜利,但我更想说:别傻乎乎去朝圣——想想怎么在下一个被吹起来的风口上占个位置,才是实务派该思考的事。

一句开场白:我不是来朝圣的
先交代清楚:我不是去膜拜什么“草根英雄”,也不打算出席任何“全民指路团”。我就是个观察者兼实战主义者——看到一个风口冒出来,我只想知道三件事:它为什么能火、背后是谁在推(或者顺着谁的节奏在吹)、能不能把它变成生意或流量入口。别当跟屁虫,学会当踩点者。

为什么这些人能被神化?(四个常见要素)

话题够“烟火”:接地气、容易共情,观众看着舒服,讨论门槛低。媒体/短视频平台爱这种“能产生大量UGC”的题材。

人设单一、符号化强:一句金句、一个动作、一件小物件,方便被模仿、剪辑、做表情包。有人设就好包装。

有天然的“情绪价值”:有人把它说成“6元的鸡排,60元的情绪价值”——情绪可以被货币化、被传染。
流量生态会自我放大:从本地到全国,从短视频到传统媒体,循环放大后就出现“被围观”的场面。到了节点,热度会被迅速转移到下一个对象。
这到底是“自发”还是“被推”?
别把“自发走红”当成终极结论。现实是:平台的算法、内容创作者的取舍、媒体的二次放大,乃至某些时点的舆论需求,都会共同构成“被吹起来”的环境。有人会说这是“市场自发”,也有人会说这是“有意识的流量管理”——不管真相多复杂,对普通人最重要的是辨识节奏,而不是盲目跟随。

我不是去朝圣——我是来踩点的(五招实操派策略)
既然你也认同不要去当路人甲,那就实际一点:怎样在下一拨风口上占位置?给你五个实操技巧,草榴风格直白版:
盯住“情绪稀缺”点:当某种情绪(真诚、愤怒、怀旧、温情)在多个圈层被叫缺的时候,说明可被包装成“情绪商品”。铺设对应内容,先人一步。
准备好可剪切的“短内容包”:15–30秒能复用的素材最贵,提前准备好能被二次创作的片段/口号/梗。
建立本地集群式流量入口:很多草根网红先在本地被拍、被传,再出圈。想当“踩点者”,就先把本地圈养好。
学会把“真诚”做成产品而不是演戏:观众对“真诚”敏感,演出来的真诚很快会被拆穿;把可交付的价值(产品、服务、故事)先做到位。
准备好快速转化路径:流量来的时候先别急着变现,先把关注者导流到稳定渠道(社群、私域、长期内容),热度过后才能留住人。
这些方法不是万无一失,但比去发“我为鸡排哥打call”的朝圣帖要实际得多。
一个不那么刺耳的结尾
风口来了会有人朝拜,也会有人在台下算账。我更喜欢台下算账的人——他们既有冷眼也有算盘。别被“被吹起来的神”迷了眼,先想想:如果下一次流量又被某个小摊、小人物刷屏,你能不能在不出卖灵魂的前提下,把这股风用成可复用的资源?那才是真正的技能。

赞(68)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10-05 07:17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2(s) x3, 10-08 1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