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权益被侵害时,走进法庭寻求正义,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然而,对于普通人而言,通往司法正义的道路上横亘着一道无形却坚实的高墙,“打不起官司”的无奈现实。打官司的高昂成本,让普通人望而却步。
这不仅是个体的困境,更是对司法公平这一社会基石的无情侵蚀。经济成本是横亘在普通人面前的第一道难关。诉讼并非“零成本”的公共品,各种显性成本和隐形成本,会让普通人不堪重负,最终放弃诉讼。
从案件的受理费到可能涉及的鉴定费、保全费,再到可能聘请律师的代理费,这些费用叠加起来,往往远超普通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除此之外,还可能有需要收集证据和配合调查等无形成本,又是一笔支出。
为什么很多普通人在被侵害不大时,总是容易接受调解,吃点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呢?因为打官司,不仅耗时长,而且并不能保证得到应有的赔偿。就像很多企业违规辞退员工,协商结果是往往差强人意。
被辞退的员工为什么愿意接受,就是因为通过正常司法途径的成本太大,他们耗不起。从提出仲裁申请,到仲裁调解,企业拒不执行,再到打官司,胜诉也多不了多少利益。时间耗时两年,普通人拖不起。
法律援助制度虽然存在,但其覆盖范围和资源有限,对于大多数收入仅略高于贫困线、却又无力承担诉讼费用的“夹心层”群体来说,司法救济常常可望而不可及。如果遇到官商勾结与司法腐败,就更得不偿失了。
除了显性的经济账,当事人还需要面对巨大的时间与精力消耗。诉讼程序复杂冗长,从立案、举证、开庭到可能的上诉以及执行,整个流程可能持续几个月,甚至好几年。对于手停口停的普通人,是难以承受的。
很多时候,对方当事人(企业或机构)就是利用程序规则实施的“诉讼拖延战略”,让普通人不得不屈服,放弃或减少对自己权益的维护。这就是很多私营企业在裁员时敢于不按法律规定进行赔偿,因为他们有恃无恐。
当维权成本远超于可能获得的收益时,放弃通过诉讼追求正义就成为一种“理性”却充满苦涩的选择。即想要得到正义,就会失去很多,结果还得不到正义;放弃追求正义,虽然也会失去,但却失去的较少。
如此的结果,必然会导致是追求正义的人越来越少,社会被利益群体所控制,普通人只有被奴役的命运。不平等的关系越来越稳固,阶层鸿沟越来越大,等级分化严重,社会彻底割裂。弱势群体永无翻身之日。
强势方利用其资源优势或通过与官员的暗箱操作拖垮弱者,甚至颠倒黑白让弱者承受无妄之灾。法律本应是弱者的武器,但当武器的使用成本过高、操作过难时,它反而变成为难弱者的武器,加剧现实的不平等。
司法资源的稀缺性与分配不均衡,进一步加剧了普通人诉讼困境。越是基层和农村地区,法律服务的供给越是不足。这就导致了这些地区的强权和黑恶群体越容易形成对弱势群体的欺压,并且不会承受代价。
普通人打不起官司的现象,绝不是一个健康社会应有的常态。司法的本质是权利救济和公平分配,其大门理应向每一位公民平等敞开。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多方面发力,个人、社会、执法机构共同努力。
这包括:扩大法律援助的覆盖范围、简化诉讼程序、推广小额诉讼和速裁程序、发挥调解仲裁等非诉方式的作用、加强普法宣传提升公民的法律素养和维权能力、优化司法资源配置及提升审判效率与质量。
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例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前提是让每一个公民,无论贫富贵贱都能站在法律面前,而不会因为高昂的诉讼成本而提前退场。只有当法律的保护伞能为普通人遮风挡雨,法治才能成为社会共识和信仰。
经济下行期,个人、企业都举步维艰,为了多赚一个铜板,可能会出尽洋相。对于普通人来说,高昂的诉讼成本,不打官司就是对自己财产的最好保全。唯有拆除诉讼的高墙,才能真正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防水图![]()
![]()
![]()
![]()
![]()
![]()
![]()
![]()
![]()
![]()
![]()
![]()
![]()
![]()
![]()
![]()
![]()
赞(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