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之所以能成就大事,不是因为善辩,而是懂得何时沉默。
前几天和朋友聚餐,两个朋友为“无糖饮料和有糖饮料哪个更天然,相对更健康”争论了半天。最后谁也没说服谁,饭桌上的气氛反倒冷了下来。其实仔细想想,这种无关紧要的小事,争赢了又能怎样?反而伤了和气。
生活里很多矛盾,不是因为谁对谁错,而是我们总想着“赢”。赢过对方的话,赢下无关的争论,可往往赢了口舌,却输了别人的好感。想一想,那些让人越处越舒服的相处小技巧,其实藏在“不争”里。
小事不争赢,留余地之前在超市排队时,旁边有人不小心把购物车蹭到了我,还顺口说了句“你站太近了”。这要是搁以前,我肯定会反驳“明明是你没看路”,但那天我笑着说“没事,可能我确实离得近了点”。其实很多小事,比如“今天天气是不是比昨天热”“这家餐厅的菜好不好吃”,根本没有绝对的对错。但人总有个天性,想证明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 这种冲动源于原始的生存本能——在远古时代,被认可能力意味着更高的生存几率。
但是在现代社会,这种本能常常适得其反。非要争个输赢,赢了又不会多块肉,反而可能让对方记仇,下次见面也会尴尬。有时候,退一步说句软话,反而能收获意外的善意。就像有人说的:“小事上的‘输’,不是真的弱,而是知道没必要把精力耗在不值当的事上。”把争输赢的劲儿省下来,多关注让自己开心的事,反而更轻松。
人际关系的隐形法则中国文化中有个重要概念:面子。
西方人可能难以理解,但对中国人来说,面子往往比事实更重要。关于好面子这事,尤其是在亲近的人面前,更怕被否定。就像有些女性朋友总喜欢挑剔自己的另一半“洗碗洗不干净”,可能每次一开口就是“你看你,碗沿还沾着油,跟没洗一样”。原本不大的小事,就因为没有考虑到对方的面子,夫妻俩往往就会因为这事拌嘴。
其实不管是家人还是朋友,最忌讳的就是“揪着对错不放”。还是刚才的那个场景,尝试换个说法:“今天的碗要是再冲一遍,下次用着就更舒服啦,要不我陪你一起冲呗?”这样是不是更容易令人接受。很多时候与其纠结“你错了”,不如先顾着对方的情绪,换种温和的说法。毕竟我们和人聊天,是为了拉近距离,不是为了当“裁判”,产生距离。
大事不让步,小事不计较当然,我不是劝你无原则地退让。
关键是分清轻重,把握分寸。那么,什么该争,什么该让?必须争的事:原则问题:涉及价值观、道德底线的事,不能退让。 重大利益:关乎核心利益、长远发展的事,要据理力争。责任归属:需要明确责任时,不能含糊其词。
应该让的事:无关紧要的小事(走哪条路、吃什么菜、哪个电影更好看...这些小事上让步,无伤大雅),个人的面子(让对方赢在面子上,你赢在里子上),无意义的争论 (与糊涂人争长短,自己也会变糊涂)其实,做到“不争赢、顾面子”,不用刻意讨好。
从古至今,真正的智者都懂得“不争之争”的道理。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曾国藩家训中写道:“与人争辩,纵胜亦非真胜。”真正的强者,不是嘴上赢过多少人,而是心中能容下多少人。
希望我们都能学会做个“会输”的聪明人:在小事上,甘拜下风,让对方赢;在面子上,给人台阶,让人体面。记住,输在嘴上不可怕,可怕的是输在心里;赢在辩论不难,难的是赢在人心。
防水图![]()
![]()
![]()
![]()
![]()
![]()
![]()
![]()
![]()
![]()
![]()
![]()
![]()
赞(62)